医学史上,孤独症与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关系一直错综复杂。
孤独症刚被发现时,曾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
孤独症孩子不看人、不应声、不指物,也不会追随他人视线,行为刻板,语言能力有限,且伴有认知缺陷。
1944年,一位名叫阿斯伯格的奥地利医生,详尽地描述了一种与孤独症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的病症表现,患者也有社交障碍、刻板行为、兴趣狭隘的特征,但语言能力和智力水平并不低下。
他们有着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社交需求,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交技巧,常常听不懂话外音,如隐喻、讽刺或暗语,且倾向于从字面意义或单一角度解读事物,因此常常在社交中受挫。
他们对感兴趣的领域能够持续深耕,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甚至有成为专家学着的潜质。后世学者便用阿斯伯格的名字命名了这类案例。
1994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正式引入“阿斯伯格”作为诊断类别。
由于与不典型孤独症、高功能孤独症容易混淆,诊断标准似乎也不够清晰可靠,造成一些儿童在某个医生处诊断为高功能孤独症,在另一个医生处又被诊断为阿斯伯格综合征或不典型孤独症,2013年出版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手册》第5版(DSM-5)中,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又删除了阿斯伯格综合征(AS)这个病名,将孤独症谱系障碍分为轻、中、重三种类型。
为了让孩子有能力顺利入园入学、融入群体生活,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抓住2~6岁能力康复干预关键期,帮助孩子补足能力。想要免费测评、了解孩子能力情况,找短板提能力,可扫码添加小苗老师微信进行详询哦!私信“干货”,还可领取儿童孤独症和发育迟缓能力康复干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