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对视不回应?这个方法太好用了!

2024-05-06

孩子自闭症能治好吗?

“孩子两岁多了,和他说话他总是不看人。”

“孩子说话时眼神总是飘来飘去。”

“和孩子说话,他不看不应,把我当透明人。”

......

说起孩子的“不对视不回应”问题,很多爸妈心酸又无奈。孩子的异常表现,不断提醒着爸妈们自己的孩子和普通孩子不一样。这如同尖刺一般,扎在了爸妈们的心头上。

于是,爸妈们穷尽办法来教孩子对视和应答,期待孩子能变好:和孩子说话时大声强调:“我在和你说话呢!”或者指令孩子:“眼睛看过来!”甚至用上了“掰头术”,把孩子的头掰过来看我们。

奈何,这些方法都没有达成期待的结果,还给孩子带来了习惯听指令做动作、和他人互动交流时强行掰对方头等不良影响。

想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与人互动交流不对视不回应的问题,还需我们先厘清现象背后的原因。

1.找对原因 才能用对方法教好孩子

实际上,我们的孩子不是不会“看人”,而是孩子不懂得在与人交流的时候,需要有一个面对面交谈的自然模式。也就是他不懂得“我和你说话,你便看着我”,不懂得“我说你听,然后回应互动”。

作为常人的我们,与人建立关系的能力从婴幼儿时期就已具备。当我们有需求时就会启动建立关系的能力与家人互动,一次次的互动经验累积形成行为习惯,自然常态的交流模式就这样建立起来。

我们的孩子由于关系链断裂,他与人建立关系的能力是缺失的,因此不能自然而然建立起常态的交流模式,也就不知道交流互动需要对视、回应。

再者,作为父母的我们因为不明白这个中原理,生活中孩子不看我们,我们也会给予回应,孩子不应答,我们也会继续沟通。长久以来,孩子积累到的就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的非常态经验。

2.建立常态交流模式 养成常态交流习惯

孩子既然没有常态的交流模式,我们就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利用孩子的需求和喜好(动机),为孩子建立起来,让孩子懂得与人互动的规则。

具体怎么做?案例来说话

3周岁的孤独症谱系障碍男孩维维平时就是说话不看人,别人同他说话他也不回应。他特别喜欢小汽车玩具,家人拿出小汽车时,他就会跑过来,那么爸爸妈妈就可以利用玩具小汽车来练习维维的对视和应答能力。

如果他向妈妈或爸爸表达了要玩小汽车的需求,眼睛却看向别处,咱们不能直接给他,等他自然地看向妈妈或爸爸,咱再把小汽车递给他。

有家长可能会问:“如果孩子就是不看我呢?又不能指令孩子看,那该咋办?”此时,爸爸妈妈可以通过自己玩小汽车来吸引孩子,如果孩子伸手要又不看咱们,咱们就停下来不动,直到孩子有了看我们的瞬间,我们再把小汽车给他。这样次数多了,孩子就会逐渐明白要看向爸爸妈妈才能得到小汽车。

生活中,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每一个需求都是我们帮助孩子建立常态交流模式、养成常态交流习惯的好机会。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把握住机会,让孩子反复练习哦。

特别提醒爸爸妈妈们的是,常态交流模式是常态交流的基础,模式建立起来了,再教孩子表达,孩子才能具备常态交流的能力。

用对方法,孩子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改变,爸爸妈妈们,我们一起努力让孩子有眼神、会应答,能够自然说话,与人和谐相处。

为了让孩子有能力顺利入园入学、融入群体生活,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抓住2~6岁能力康复干预关键期,帮助孩子补足能力。想要免费测评、了解孩子能力情况,找短板提能力,可扫码添加小苗老师微信进行详询哦!私信“干货”,还可领取儿童孤独症和发育迟缓能力康复干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