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迟缓、孤独症孩子怎么融入普通学校?(中)

2024-03-21

语言发育迟缓、孤独症孩子怎么融入普通学校?在李玉影看来,一个学校有两条生命线,一条是孩子的成长,一条是老师的成长。2016年9月1日,李玉影离开了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来到了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针对教师进行培训,包括特殊学校的老师和普通学校的老师。

融合教育不是重建一套教育体系

“老师要努力地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对特殊孩子的学习要求,适当地调整教学节奏,让特殊孩子有参与学习、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实际生活中,普通学校的老师面对特殊孩子的进入有时候会感到很有压力。有一些老师会觉得,在自己还没有足够的专业能力的时候,他们更希望针对特殊孩子的教育就在特殊学校里完成。

随着《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厦门市教育局等八部门关于印发厦门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0年)的通知》以及2017年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文件的出台,老师们更加关注融合教育,并努力着去学习如何面对普通班级中的特殊孩子。

为什么普通学校的老师此前会出现这样的畏难心理呢?李玉影分析,除了支持资源不足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融合教育的理念在学校的普及程度不够深入全面。“有些学校会认为融合教育是在普校原有教育体系之外增设另外一个孤立的教育体系,需要单独组建团队,有些学校以及老师会觉得这样做成本太高无法在普校开展融合教育。”

事实上,融合教育并不是去重建一套教育体系。“随班就读的班级教学对象有普通孩子,有特殊孩子,他们的时间是同步的,所以整个融合教育的课程体系并不能游离于普通的课程体系之外。”

李玉影告诉我们,很多时候,随班就读老师在针对普通孩子的教育教学手段上进行稍微调整后就可以开展融合教育。“老师们应该是在普通的课程体系里面调整教学的目标、内容、策略和方法,使课程体系更加精细化。在这个基础上,老师要去了解特殊孩子有哪些更为突出的差异性,用哪一些策略方法或者是教学用具、辅具可以更好地支持他们。

融合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不是平行的,而是嵌入与补充的。融合教育有时是一种通用化设计,就像我们的生活中用楼梯、电梯、斜坡来支持不同需要的人群出行一样。融合教育的根本是给每一个孩子适合的教育,是更为精细化的因材施教。”

融合教育的核心在于课程

为了更好地实施融合教育,使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同时受益,老师们需要在课程上下功夫,实现完美地嵌入。李玉影说:“教育最核心、最难的是课程建构。课程是直接用在孩子身上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是需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那么融合教育的质量是没有办法上来的,就会一直停留在形式上。”

2019年8月19日,厦门市教育局授牌成立了厦门市特殊教育李玉影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由李玉影领衔,另外还包括5名核心名师成员、20多位普通成员以及一个带教的教研组。

为了更好地进行融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李玉影将厦门市海沧区新阳幼儿园作为工作室课题研究的基地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融合教育的课程研究与教师培养。

在李玉影看来,融合课程的建构与实施需要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能力。因此,在过去的时间里,她策划、组织、主办了大量的研讨会和交流培训活动。在融合课程的建构上,工作室的研究与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本位评估、个案研究和课程设置与教学三大方面。

李玉影说:“我们现在有很多的评估都局限于医学评估方面,而教育工作需要教育评估,特别需要与课程教学紧密联系的评估。像你们的课程对整个目标体系、评价体系就很清晰,所以一个孩子到了你们手上,你们就会做一个课程本位评估,了解他目前处在第几阶的水平,然后再针对孩子的实际水平接着往下一阶去支持他发展。”

在指导新阳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李玉影名师工作室对幼儿园全体老师进行了课程本位评估的培训,包括评估工具的介绍和细致的实操指导。

在课程设置上,李玉影也会给老师一个课程调整的思路,为老师们提供一些基本的范式。“在课程设置与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特殊孩子多一些特别的支持,我们要了解特殊孩子的类别、特质,选择支持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能够和别人进行互动、交流,能够参与进来。”

目前,李玉影名师工作室已经携手厦门海沧新阳幼儿园开展了10多场培训,包括促进教师对融合教育的理解、推进校园融合文化和有爱文化的建设、设计融合教育的支持计划等等。“经过这一系列的培训后,整个学校的融合教育理念就不同了。”

在李玉影看来,融合教育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握好核心内容,这个核心就是课程。即使很多老师现在还不是十分了解融合教育,但只要老师们愿意敞开心扉、愿意思考,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行,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把融合教育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