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阶梯不同的课室,老师赋予每个孩子不同阶段所需的基础生存能力,一步步搭建孩子进入常态社会生活的桥梁,使得孩子能够早日走出机构、融入社会。作为从业二十余年的自闭症谱系儿童教育者,张涛老师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基础的生存能力,放长线去看待孩子一生的需要,然后再一点点地帮他打好实实在在的基础。我们是要让特殊人群常态化,而不是把他们像个宠物或者小皇帝一样养起来。
无论孩子的轻重程度如何,只要老师能给到他合适的课程,让孩子慢慢地长出各种能力,那么他就能够进入社会进行常态生活。”
厦门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负责人夏小春副教授前不久刚刚接触过一个自闭症孩子,她听完张涛老师的故事分享之后,不由地感慨:“早诊断、早干预真的意义重大,的确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成长发展轨迹。”
自闭症的深入探讨和发现
需要多个学科的共同努力
教育作为推动自闭症研究发展的力量之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和教育自创立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研发适合自闭症、发育迟缓等特需人群的全生涯发展课程。
在座谈会上,张涛老师从教育学的角度详细介绍了然和的专业内核,包括原理、课程体系和课程管理体系,这些都是建立在一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之上,是以特需孩子自身的学习需求为主导的。
厦门医学院副校长李黎明教授(右二)介绍医学院概况
张涛老师介绍说:“有些能力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在与家人相处、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这不用什么课程来教我们。但对于特需孩子来说,由于障碍的存在他们没有办法自然习得一些能力,例如遵守学校和社会规则的能力、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为此,然和教育自主研发了生涯课程,将特需孩子需要的“隐性课程”显性化,引领了行业方向。
厦门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王娟老师说:“我听了之后很感动,你们针对的是自闭症人群的实际需要,投入了非常多的爱心,无论是课程、评估还是个案,都形成了系统化的管理。”
由于自闭症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除了教育领域的研究,自闭症还需要汇聚许多其他领域的研究力量,例如医学、心理学等。这也是此次医教双方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目的之一,希望能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加深对自闭症的认识和了解,共同推动自闭症的研究进展。
厦门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王娟老师(右一)参观然和教学区域
厦门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医学技术系简文杰主任提出,厦门医学院正不断加强科研设备的建设,建议利用学校现有的科研条件和设备,进一步开展自闭症发病机制相关研究。
此外,康复治疗学专业负责人付铁彦副教授也表示,希望该专业的师生未来能够利用本专业的学科知识,从儿童康复的角度去认识自闭症,共同推进自闭症领域的发展进步。
汇聚不同专业的人才力量
一起做有意义的事
在座谈会上,副校长李黎明教授向大家介绍说,厦门医学院历史悠久,其办学渊源可追溯到1898年在鼓浪屿设立的厦门医学专门学校。
作为一所医学类高等院校,厦门医学院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
为了更好地发挥医学院的作用、承担社会责任,李黎明教授希望该校能够在自闭症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对接自闭症服务机构的人才需求,合力培养一群有爱心、有专业的人才。
副校长李黎明教授说:“不论是医学还是教育学,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让自闭症对特需孩子的影响最小化,使得他们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
在听完然和教育张涛老师从自闭症家长探索自助之路,到创立机构助人、十余年不间断地进行家长讲座和师资培训,为更多的谱系孩子和家庭送去阳光和希望的故事后,李黎明教授说道:“我听了你们的故事很受启发,你们是用真心、真情、真爱起步,这里是一个很温馨、很有爱心的地方,的确是‘一群有爱的人,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未来,然和教育会持续投入课程研发力量,加强人才队伍的吸收和培养,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院等相关组织的合作与交流,肩负起帮助他人、成就生命、共同成长的使命。
为了让孩子有能力顺利入园入学、融入群体生活,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抓住2~6岁能力康复干预关键期,帮助孩子补足能力。想要免费测评、了解孩子能力情况,找短板提能力,可扫码添加小苗老师微信进行详询哦!私信“干货”,还可领取儿童孤独症和发育迟缓能力康复干预资料!
